2010/09/22

太行印象─平野山嵐,單騎走千里


那一瞬,旭旦撥山,百里雲開,原本黯淡景色,須臾全化為蒼翠一片。迎著刺目日光,只見那漸去的身影,步步交融於朝暾煙嵐,老二仔此際心中竟有無盡悵惘。悠悠天地,江峽之廣,僅餘此身一人,進,不得共侍宗族,退,亦難言手足情深,從前往後,終是身處異鄉,無一處安身之地



《太行印象》為劉文金先生於1964年所作的民族管絃樂曲。與多數民族管絃樂的作曲手法相同,劉先生也是由民歌起興,經編曲、和弦、對位潤飾、譜寫,完成這一首瑰麗中有蒼涼、喧騰中有感傷的曲子。全曲分為慢版、快版、慢版三個段落,由第一段溫和含蓄的抒情喟嘆,第二段活潑歡鬧的浮光略影,引出最終段情深婉轉、盡道衷腸的傷懷嘯詠,雖然個人覺得該作尚難以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氣概稱之,卻也已相去不遠。



當初買到《太行印象》純粹是個意外,正確來講,我一開始的目標是《陜北三韻》。

坦白說,《太行印象》、《陜北三韻》這兩首曲子與我的緣分實在很奇妙。起先,小烏鴉只是源自於認證需求,逼不得以跑去大學部修習傳統音樂概論,再加上禁不住好奇心的撩撥接觸了布袋戲,然後又為了滿足只看紙本劇情沒有畫面的遺憾,爬到YouTube上猛看MV才「不小心」「矇」到《陜北三韻》,而且,當初會聽到《陜北三韻》還是託那首讓我買CD買到手軟的《江河水》的福──因為有人拿《江河水》的頭接《陜北三韻》的尾作MV的BGM。《陜北三韻》的錄音版本極少,那時候多虧在Xuite上遇到一位熱心網友的提點,才讓我買到黃鐘發行的《酒歌》專輯,而《太行印象》剛好收錄在裡面,當作整塊專輯的收尾曲。於是,《太行印象》在這麼多機緣湊巧之下,便這般走進我的精神生活之中。


 
與《陜北三韻》同,《太行印象》的錄音版本也相當罕見,我手頭上只有陳廷彰先生指揮的《酒歌》、作曲家劉文金自己指揮的《太行印象》這兩張專輯,以及網路上莫名其妙下載到的mp3一首。那個mp3就不提了,第三段一整個凌亂到令人「不忍足聽」的程度,感覺起來像是某個中小學國樂團不太入流的演奏,我想,也毋須花費筆墨品味它的糟糕了罷。大抵上,陳廷彰先生的《太行印象》錄音較佳,井然有序,工整而不會死板,冷靜內斂中透露著情感的澎湃,是我個人覺得截至目前為止最好的版本,只是樂器的分部糊糊的,不夠清楚,讓音響有些扁。而劉文金先生的部分,除了錄音情況不甚理想,特別是柳葉琴彈撥的聲音太跳,破壞了樂團整體協調的和聲外,最麻煩的是第一段,鈸初出的第二響趕拍了,而且趕得非常明顯,每次只要聽到那邊就會覺得突兀,實在讓人非常扼腕。不過,即使有上述的缺陷,畢竟這是作曲家親自領導的演出,許多地方有著更細微的著墨,讓聽者能夠感受到有別於他人另行詮釋的精湛,特別是劉文金先生另外為這個版本加上了收尾的弱音,更增添深入的感性。


除了上述的兩個錄音版本外,假若覺得買CD太傷荷包的話,YouTube上也有相當不錯的演出錄影可以試聽。目前小烏鴉個人認為較理想的版本有二:一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樂團95學年度的演出,二為97學年度臺灣大學薰風國樂團的演出,兩者皆為參賽時的錄影,而且,因為是現場錄像,所以能夠看到整個樂團的表演,臨場感會讓觀者熱血許多。比較可惜的是臺灣師範大學那個版本,除了第二段快版被剪掉,以及進入到第三段時演出有些混亂,外加嗩吶的尾音常亂飄又挺跳的之外,裡面不曉得是拍攝的人員太緊張還是怎麼了,鏡頭老對不上演奏的樂部不說,畫面還晃個不停,小烏鴉初次點閱的時候,為了追裡面的演出情形,竟然看到頭暈我想,這個版本還是用聽的就好(汗~)。相較之下,臺灣大學的影像就是聽兼看都很棒的版本,不但有個滿懂得抓取重點的鏡頭─相信我,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且整體演奏水準奇佳,其程度幾能與陳廷彰先生的版本匹敵,特別是第二段快版的第三段添加了鈸的演奏,可謂畫龍點睛,極其傑出(個人覺得能呈現成那樣十分不容易,因為第二段快板是技巧性高於旋律性的樂段,很難表現),整體更多了份激昂的情緒;只是,到了最末,錄影的人員八成有些性急,曲子還沒完全結束,竟然就把重要的尾音給切掉了,嗚~哇~本來感動的餘韻都壞掉了啦!實在是@$%&*#~不過,畢竟瑕不掩瑜。臺大及臺師大的演出都可圈可點,印象中比賽成蹟也滿亮眼的,有興趣的人可以點來看看。
臺師大
臺大(1)
臺大(2)

談完了現有的演出版本之後,接下來,小烏鴉就要談一下我自己對《太行印象》的個人解讀。這個部份純脆只是就我自己聆聽各個版本─換言之,是依據我個人覺得最美麗的段落重組的《太行印象》─之後,所得的見解與感想,既無穩固的學術根據,亦無國樂專業的樂理解說,甚至可能與學理性的說法有所砥觸,對樂器、樂句的分辨也可能有誤,如果觀者對於詮釋的辭句及欣賞的水準要求很高的話,還請審慎思考再往下拉,以免遭到小烏鴉「業餘幻想」病毒的感染而產生嚴重不適的症狀喔!(專門的說明,請看 wiki








個人覺得,《太行印象》其實與史麥坦納(Bedrich Smetana, 1824-1884)的《莫爾道河》(Moldau)十分雷同,即使一個是山,一個是水,一個大調,一個小調,兩者情調看似相去甚遠,但是,假如細究其中,樂曲整體所流露出來的情感,我會說,它們同樣皆有極為類似的、濃厚的「鄉愁」的味道。正如同《莫爾道河》分別為雄渾的源流、歡騰的城鄉、壯闊的海口波流寫下動聽的詩篇,《太行印象》也是由三個不同的段落為太行山的景緻與鄉民下了感性的註解。



雲鑼沉穩的鐘響、二胡連續的顫音、揚琴悠悠的上揚音階,猶如清晨浮現的初陽漸次消融了山嵐,緩緩揭開了樂章的序幕。在逐步清晰的山景之中,我們聽見了如歌的笛聲清脆,就像璀璨的日光,筆直地射入了心坎,劃開了矇矓的朝煙。這12小節的旋律(圖1)正如同太行山的靈魂一樣,無論形貌如何改變,終是全場貫串。梆笛初來乍到,只是形單影隻,不久,那笙柔和如風的和聲應了上來,吹散了孤寂的背影,當絲弦接續了主調,層層疊疊、含蓄清揚地脈脈傾訴時,整個山勢此刻已瀟灑地映在我們的眼前。琵琶的彈撥,是溪谷濺濺,柳琴的點綴,是流水淙淙,主題反覆,如小徑蜿蜒,樹影扶疏,更行更遠,直到板鼓敲擊,鑼聲鏗鏘,山路已盡,枝葉漸開,迎睇而來,是那不可逼視的豔陽,是嗩吶嘹亮的吹奏,舉目所及,萬紫千紅,山青水綠;然正當歡快稍歇,隱約卻飄來那寂寥的空谷餘聲,恰是同一支梆笛吹響。

(圖1)
四方一片悄然,此時,遠處傳來市集熱鬧的嘈雜。輕快的撥奏,雀躍的擊絃,一如人們疾行的腳步;絲竹隆重,金石叮噹,交織出車行轆轆的沸沸揚揚。市場裡邊,攤子一棚又過一棚,叫賣聲此起彼落,輿馬相接,肩並踵錯,鑼鼓響動,咚咚將將,錚錚鏦鏦。驀然,有大隊行旅進駐,奇裝異服,引人注目,一時喧囂暫歇,只聞鞍袋環扣相碰。靜默須臾,言辭再起,場上人聲鼎沸,不消多久,便鬧騰騰的,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齊動,直達九宵。那進駐場子的西疆異人,吐火、跳丸、自支解,博得圍觀人馬驚詫歡呼,聲震屋瓦。管子激越,跋響鍠鍠,滑音俏皮,擊奏振奮。然而,無論多少熱情讚嘆,必有盡時,征夫商販,依舊聚散,終是走進一片黃昏,徒留山間殘音迴盪。


深沉如泣的大提琴聲過後,漸強的定音鼓帶來了春雷的響鳴,絃樂迴旋的顫音,樂團齊奏的、高亢的上升音階,正是朱曦穿雲,夕照湧現。短暫的陰霾既去,峰巒間的山口近在眼前。連岳壯麗,走勢崢嶸,蒼穹金華,彤彩遍布。那吐露著孤寂的笛聲,此時已不再伶仃,雪落時覆霜的含葩,風吹時傲立的枝椏,帶來了艱困後的希望,樂聲交融的吟詠聽起來是那麼的溫暖,彷彿韶華燦爛的山光,無一處不是春花綻放的沃野。縱使孤身行役,伊人不再,胸中情切,不得傾訴,但是,若無這般激情壅滯,又哪堪得回首時的千萬美好?岑嶺深峽,崇峻參天,急流裂谷;絲竹輪番,鐘鼓琅琅,音律參差,相抗復又相合,高亢跌宕,峰迴路轉。上升的三連音,托起了太行山秀偉峙絕的靈魂,在丹霞紫雲間盛放,主旋律的變奏昇華,夢縈魂牽的釋愁謳唱,懷傷的幽咽最終化為隆情悠遠的賦歌,再無怨艾,再無悽惘,讚頌這片紺昊靛野之餘,那一絲綿延的惆悵,盡隨奔騰的尾聲,流淌為太行山瑰逸卓爾的風采。


樂聲休止後,是否,再一次,神遊太行山?




…望見這般光景,即便身經百戰的老將亦不能定靜安神,萬葉顧不得足下泥濘溼滑,硬是踉蹌向前,直至崖岸方才停步。眸前,是那輪浮出汪洋的朝陽,與原本應為鐵騎馳騁、鋒火連天的遼遠平野。曾經兵家必爭的潤澤之地,現已深深沉入兩江溢流滂沱的潭底,剎時,山非山,水非水,再無半點往日留跡。

昔時川冰既成,便作戰事的兩水,眼下竟葬千軍萬馬,化作障蔽,幾番牽攣難分的恩恩怨怨,終歸萬般虛無,不存一分半毫,舊事歷歷在目,一對凐沒故土,萬葉不禁喟然長嘆,久久不能自己。

然,正當無語,萬葉不意瞥見前夜救命藤莖,倒抽了口氣──---- 



似雪皓皓的凌霄,十年沉寂的白苕,此際竟已露華灼灼,如美人笑。

4 則留言:

飛翔的烏鴉 提到...

太行印象這篇終於完成了,耶~留個言自嗨一下。(這應該算是後記吧...)

呼,這一篇從8月6號畫了刊頭的圖,8月7號結束圖1的樂譜聽力測驗,到9月23日全篇正式功成,總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呀,不得不說,我實在龜速得可以(汗)。

話說回來,因為網路上沒有現成的樂譜可看,所以圖1的譜例其實是我一邊聽CD,一邊拿做midi的軟體寫的,譜記與拍號有沒有差錯我不敢確定,只當midi播放時聽起來還像個樣子,就這樣放上來了。坦白說,因為我對音樂的專業素養不足,所以下筆的時候格外艱難,寫一句話總要斟酌半天,而且,就算這樣考慮再三,我還是沒有把握,現在看來還是戰戰兢兢的。雖然這種放在Blog的文章,想想也不過是自嗨的產物,看的人也沒幾個,但是,畢竟它還是存在於一個流通極廣的世界,再怎麼說,裡面的內容還是有它的言論責任,因此,其間如有什麼錯誤的話,還請入內觀看的各位不吝指教啦~

(然後,不知怎麼攪的,寫這東西的時候,老想到夾猴子這東西...汗,八成是因為為維持感性(?)而拿小說(?)做的「夾心」式文章,讓我把這段很沒情調的後記給貼到留言上來的關係。)

綠咪 提到...

喂,小說的部分文筆很好,雖然妳說這是沒什麼人在看的部落格,要不要還是「小小地收起來」,這可是重要的智慧財產哪~~妳辛苦地生了那麼久...對不?(好啦,我承認看到「十年沉寂的白苕」這句,有種飆淚的衝動...)

其實,說不定真正的主角...是萬葉呢。我近來一直有這種感覺,打從故事一開始,大白本人就無可避免地逐漸凋零,整個劇情的走勢,其實就是大白逐漸邁向死亡的過程。無論甘不甘願,他一定得歷經摧殘,生命是一種多麼廉價的揮霍。如同「逝者善舞」的成立宗旨一樣:「這是一塊已死的木頭,經由雕琢,賦予它新的生命。」無緣再得見其人的音容,只有將思念與想望寄託在無語的的藤羅,依附著樹木騰空的凌霄,無用一生的大白,似乎終究是某個貌美的傀儡、是禁臠、是囚徒,這樣的他,卻是給予萬葉生命的人,直到最後,仍是那條最重要的救命索,用盡一生纏繞,繞出了匪夷所思的長度,生出了萬千綠葉,將死的生命終於擁有延續,得以存活,即便萬葉並非他的親兒,對照另一組的淵與詢,終究斷了緣分,我忽然有這種想法:誰知淵深深幾尋?那不就只是乾涸的沙地,在月面上的豐饒之海,終歸虛無 ── 於是我很高興終究大白不是只有「徒勞的美」而已。

飛翔的烏鴉 提到...

嘩哈哈~這篇不是《太行印象》嗎?焦點怎麼集中到點綴用的小說上面了咧?XD

小說的部分文筆真的很好嗎?尊素太感謝您的厚愛了啊,喜歡就好,原本我滿擔心看起來會很矯情說,尤其是下半段,因為寫的過程有點勉強,我覺得流暢度有點打折。你說的「小小地收起來」,我有想過,特別是google的Blog不能設定「反複製」這一點,讓我「顧慮很大」。可是,話說從頭,其實當初會想寫《太行印象》,就是因為這篇故事的關係。正確來講,小說的內容才是我對這首曲子最主觀的感動,現在拿掉這個部份,就又不大符合我的初衷。實際介紹音樂的時候,我必須顧及真正的內容──總不能明明是太行山卻跑到玉山去吧?所以猶豫了半天,我還是把小說給放上來。本來不想這樣,但是──你應該還記得我八月份有跟你抱怨過古文裡面純粹寫景的文章太少的事情,沒有抒懷的文章,僅止於寫音樂,說真的不大投我的喜好(沒辦法,因為我是俗人,不會欣賞純音樂)。原本是想,像這樣「截頭截尾」的東西應該很難讓人看懂,況且,你知道嗎?我為了不讓地名、水名跟人名冒出來,我刪刪改改改好久喔~現在被這樣一講,我又開始煩惱了。(汗)

不過,我能這樣說嗎?你的「解說」讓這段只有頭尾的東西變得「更清楚」了呢!(囧)淵與詢對照花與葉...這個巧合真妙,我原來沒有想這麼多的。有用與無用,真實與虛幻,生與死,合與分,想想當時除了那隻彥桑「※刑」,順倒去掉了「我再也不讓任何人從我身邊將你帶走」這句,意外倒讓這其中特殊的對比突顯出來。你說的沒錯,誰知淵深深幾尋(也許該用噚)?誰又知親情重幾許?有緣無緣,終究不是凡人能夠掐指預知。大白的死,萬葉的生,以全部的心血孤注一擲,換來心愛的人的生命,正是這軟弱無力、被命運擊敗的大白唯一擁有的希望。在大環境之下的掙扎,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何其無奈,然而,假若在這樣劣勢中能夠撼動分毫,哪怕只有一時,甚至一秒,即便傾盡全力、絞乾每一滴血汗,都不枉此行。最後安插的這個部份,宗旨即是讓苦痛能夠回甘,絕處仍存期待,逝去的傷口猶有愛的填補,這才能夠使一路走來的旅程,不會顯得虛妄沉淪。

總之,沒想到這種放在刊頭的小文章可以嚕那麼多東西,唉呀~《太行印象》呢?感覺它成了名副其實的BGM了啊~口弗 口弗 口弗~

綠咪 提到...

音樂的部份我下個禮拜再補給妳,今天啊~~~坐車了坐車了,不方便Key心得呀妳知道的,所以咧...那個就只好...嗯,是今晚7:30的車,9:06分到左營,這樣知道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