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1/11的全國學生美展比賽
我現在所待的學校所接辦全國性的活動,美展算是整個年段的第一項任務。這個工作瑣碎的交涉非常繁雜,並且牽涉到許多莫名的利益關係,主要與現今所推行的多元化入學有關。
筆者在此略為介紹美展收件、初賽七大項目各類組工作分配的情形:
七大項目分別為:繪畫類、漫畫類、書法類、平面設計類、版畫類、水墨類、西畫類。此外,依主辦單位(教育局)相關法令規定,每組必須劃分南區與北區(可能是因為競爭力與資源不均的因素;按高雄市的情形所見,南區的素質不如北區)。
第一項繪畫類屬於國小組的項目,分低年級普通組、中年級普通組、中年級美術班組、高年級普通班組、高年級美術班組五個類目收件;作品不論版畫、水墨、西畫一律接收,主要是為鼓勵國小實施水墨、版畫教育而採取的策略。第二、三、四項是國小(除去低年級組)、國中、高中都有的類別,國中、高中便不再細分年級,直接劃分普通班與美術班;除書法類由於國小部分沒有細分普通班與美術班,因此為六個類目之外,其他兩組都是八個類目。最後的三個項目─版畫、水墨、西畫,均除去國小的類目(由繪畫類包辦國小的部份),因此都只有四個類目。此外,因為必須分出南區及北區評審,所以所有的收件、評審的類目都是雙倍的。
據電打名冊統計,繪畫類約1140件,漫畫類約900件,書法類約700件,平面設計類約650件,版畫類約150件,水墨類約200件,西畫類約300件(這些數字之所以用“約”來寫,是因為筆者沒有辦法知道很詳細的數字,只是依總名冊粗略統計,沒有很精準,我們當時有做完整的表單,不過不是我經手的。有興趣者,也許可以到教育局網站找看看有沒有明確數字)。在這些作品當中,除繪畫類一類目送12件之外,其他組別是每一類目送6件至全國賽(嗯…有興趣的人可以算算看總共送多少件,附帶一題,書法類因故少送三件,平面設計類因故少送一件)。
再來是組別人數的分布方面。繪畫類共5位,漫畫類共5位,書法類共6位,平面設計類共5位,版畫類共4位,水墨類共5位,西畫類共5位。
拉拉雜雜講了一大堆,上面全是統計數字,努力看過的人真是辛苦了,因為小姐我不大會做表格,所以只好麻煩大家將就將就…不好意思。以上也算是我對美展這個工作的一種...心得...紀錄....
自前置作業的參與,到七大類目評審、送審全國的核對工作、退件作業整體工作告一段落,筆者從中逐漸接觸行政工作的不易與衝突管理的重要性,底下為筆者在此期間所認知的體驗與心得。
(一) 從美展看“人際關係技巧與溝通協調能力”義工媽媽VS校長、主任
筆者在此略為介紹一下我們在評審中工作分配的情形:評審期間,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類目,一種是電打作業兼核對組,一種是勞力搬運與畫記組,一種是隨教授評審及登記作業組。電打作業兼核對的工作十分講究效率與正確性,一般是交由實習老師及正式教師各兩名來執行;而勞力搬運與畫記的工作多半很龐雜,人力的需求最多,組成份子流動性極高,從主任到義工媽媽都有,筆者大部分是參與這方面的工作,也是最固定的班底;隨教授評審及登記的作業通常是義工媽媽、主任及一名實習老師負責,筆者偶爾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會過去支援這方面的作業。
此一問題主要是在評審期間最為明顯的一個現象。通常是校長或主任說:「把○○作品照●●方式排好,然後登記。」義工媽媽們就會說:「你們(通常指實習老師)不要那樣做,用◎◎方法會比較快。」如此造成雙頭馬車的情況。
從行政學上面的觀點,筆者引用教育行政研究這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張德銳,1994),對整體的狀況做這樣的分析:
產生衝突的定義點: (1)因為不一致而肇致矛盾和對立的互動歷程。(2)組織
互為對立者。(3)不一致的認知與行為。
衝突的種類:屬於認知衝突及行為衝突。
筆者針對此點再做個細分:是認知的衝突導致行為的衝突。
衝突的層次:屬於組織內的衝突,更可細分成「實作─幕僚的衝突」
就筆者於書中所學之淺見,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失能性的衝突(互動論)。
其衝突的強度在當時呈現的是一種極高的狀態,甚至引起團隊的混亂。組織內部引發的是一種分裂的情緒,並對整體的運作產生強烈的干擾。從筆者的立場(實習老師)所見,在領導階層與實作階層間有嫌隙,並且因而無法協調,出現嚴重差池的情況。基本上,在衝突產生的當時,組織效能多半會顯得相當低靡。
此種困境在義工媽媽們人數超過三人以上便可表現得相當明顯。而抵抗這樣的困擾,是需要仰賴各組別組長(正式教師)的影響力。這就談及了衝突處理的策略問題。
本質上來說,美展的工作分配是屬於一種連續式的互賴的互依形態,並在某些責任不清的狀況下,產生交互式互賴的情形;美展工作本身無法做單位性的劃分,因此,要產生共營式互賴的可能性不高。據學者研究,衝突潛在的可能性,依次是連續式的互賴>交互式互賴>共營式互賴。除此之外,美展零碎工作所倚重的義工媽媽們,與校長、主任級教師們相較起來,他們的目標、利益觀點、單位結構、人際關係、語彙、規範、時間取向大有不同,是屬於某種層面的次級文化。考量不同,行事多少會有不一樣的意見,文化間彼此不能包容的話,衝突也就在所難免。由以上兩種狀況推測,不難想像運作時會發生什麼不順的情形。
團隊教師的影響力在於,他是屬於一種較中間性的角色,這種角色在所謂的衝突處理裡面,可以說是一種連鎖位置的應用。領導階層往往因講求效率,而只限於發號施令,不察細枝末節;基層人員大部份抱有的心態是,能應付者則應付,不能應付者則在最大效益的前提下,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組長是衝突雙方皆可信任的角色,並位居雙方要衝,若思慮嚴密、歸納清楚,對上可糾正領導階層的缺失,對下可弭平基層人員的爭議,訂定高層次的目標,轉移爭端的原意。
當然的,也許這種角色期望,對於正式教師來說是過高了一點也說不定,但是,這畢竟是現今處於實習教師立場的我們所達不到的任務。上級與基層,組織的整體結構,其間的迷思與誤解恐怕時時存在,人際互動的困難在於此,正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學習的地方。
(二) 從美展看“實習老師身處的尷尬與平衡”主任VS實習老師
接下來所談的議題,相較於前面兩者,十分向我的complain,不過,因為這也是一種經歷,且比者感覺有時是在所難免,所以還是跟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實習歷程中會有所幫助。
引起第一個議題的動機源自於主任某句話,那是10/21繪畫類評審後置工作(繕打決賽清冊,核對得獎名單,作品拍照,依類目分別包裝)的下午,輔導主任正興致勃勃地跟繪畫類的組長討論他這次主辦的感想(他第一次主辦,往年都是由之前的輔導主任,即現在的學務主任承辦),或許他當時情緒很激動,忍不住說了(當時實習老師都在場):「實習生真是太好用了!」也許那是種稱讚也說不定,而且,被人認為有用處也總比被長輩拒於千里之外要好的多,但是,我們聽到的人的心裡都還是不太舒服,有點疙瘩,尤其在早上評審時剛發生過因責任歸屬不清而產生誤會的情形下。
這個部分牽涉到待人處事及實習老師定位的問題:
(1)受尊重與否的問題
輔導主任以校內緊急公務為由,召集實習教師進行全天的支援本來是件理所當然的事(實習老師不帶班,沒有課務壓力)。實習老師負責所有名冊的電腦打字工作,其原因是在於大部分的老師電腦打字並沒有很快,而且出錯的可能性較高,因此必須全盤仰賴實習老師,這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被人將這樣的工作稱之為“好用”,這的確會使當事人感到不是滋味。
一來是因為這個工作並不是其他人想像中─只是摸摸電腦就出來─那樣的輕鬆(忙完那一場實習老師各個都說眼睛像要瞎掉了一樣地酸痛),說真的,這也不是順便的工作;二來,實習老師從早開始忙到下午結束,時常都是五、六點下班,工作的負荷往往會超出能夠承受的量質,因此,在這樣的情緒下,特別容易擔心會被視為理所當然進而予取予求。
“好用”這個語彙並不是非常地恰當,因為,“好用”多半是指物品而不是指人,如果今天,主任改口為:「實習老師真是幫了許多忙」,相信聽的人感受會好些。
(2)責任歸屬的問題
後置工作據之前主辦的主任(學務主任)說,這應該是輔導主任找各組老師(因為他們都請一天的公假)或是請她自行設置的召集人協助完成,實習老師只是固定協助完成各項工作的班底。
筆者對這種處理方式做了以下的分析,因為實習老師在整個體制當中是一種具高度流動性的人口,且實習老師並不是正式的教師,無論是在正面(敘獎、發薪)或負面(懲戒)的記錄下都不宜浮上檯面,全然仰仗未免有些冒險,實習老師若出了差錯,那麼主任便需要負起全部的責任(當然,也不是說實習老師沒有可能碰到變成代罪羔羊的情形),因此,我們做起事情來,也感到極大的壓力。
感受到壓力的情形下難免會感到不安,感到不安的情形下,對於現狀就容易引起焦慮及反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