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1/16試教語文領域的國語─第三單元:解決問題《勇敢的肯尼》(康軒文教事業,2005)
這次是我在這個學期的第二次試教。我發現,與數學領域相較起來,國語是個曖昧的科目。怎麼說呢?因為它可以很容易地進行教學,學生大致上可以理解,還不至於出現三角形變成“一形”的情形,也許是偶然,也可能是我教學經驗很缺乏而因此有了這樣的評價,不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真的覺得它可以比較容易產生些趣味,學生的學習興致也會比較高昂。然而,整體來說,課程的進行,我僅僅是照本宣科,並沒有教到任何深入的內容,一個星期的課程(5節,200分鐘)除了課文賞析(1節)、生字讀寫(1節)、語詞解釋(1節)、句型練習(0.5節)之外,朗讀的訓練林林總總加起來也不過十五分鐘,文法的部份(與句型訓練同一節,約15分鐘)學生更是聽得茫茫然,不知所云。而就原先課程的安排,應該要有十五分鐘的體驗學習時間,但是,由於趕課的關係,最後便不了了之。更可惜的是,因為與美展退件(11/11)的日期衝突,我原先設計好的內容(說故事:鄭豐喜的事蹟,口足畫家楊恩典,影片介紹:我的左腳)最後為遷就代課老師的需要,大肆更動後也就簡單帶過(更動為寫國語作業簿)。
指導老師對於我的教學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1) 在黑板上寫版書時,身體可以傾向一邊,讓學生能夠清楚看見你的筆畫。
(2) 當黑板上有語詞或解釋時,寫完最好可以站在黑板的兩端,讓學生易於抄寫←不然有人會因為看不到而灰心喪志,乾脆開始混水摸魚。
(3) 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需要再加強→一般來說,老師帶頭,學生結尾,這樣比較能引起互動。
(4) 文法的解釋要再更淺顯一點,且在這方面對學生的期望不用太高。
圈詞的聽寫考試按指導老師的習慣,都是在課程結束後的下一個星期一考試,筆者足足擔心了整個週末,生怕因為我不熟練的教學拖累學生的學習。感謝老天,雖然我的教法結構不夠嚴謹且技巧不佳,學生起碼都還是認真聽講、複習,答案沒有相去甚遠,而比對之前的聽寫成績,也沒有什麼落差,真是讓我鬆了一口氣。
底下是筆者針對我的教學情形所做的省思,茲分析如下:
(一) 教材內容的了解
這一課是記敘文,描述肯尼這個人殘而不廢,努力克服先天障礙的經過。
就教師手冊中提供的訊息來說,筆者覺得這課的編寫並沒有很良好。原因是它的課程規劃,在文法的指導方面,有些部份顯得相當牽強。比如說類疊法的運用。實際上,課文中的句型「不能站也不能坐」並不是很明顯,學生無法由本課清楚地理解何謂類疊,筆者在計畫教學時,為了要能夠講解這個規則費了許多功夫,但是,最後還是決定拿別一課的句型來做範例。
這一課其實很適合與綜合活動領域或健康與體育領域搭配,講解有關特殊教育的課程,藉此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身、心障礙,正好我們班上就有一位特殊生(肢體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恰可以經由此一課程來指導其他學生認識他的情形、產生同理心並了解如何幫助他。我相信這對於國內所鼓吹的「回歸主流」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二) 教學方法的使用
1.講述法的限制
講述法在語文課是很常用的方式,尤其是要趕課的時候,它節省時間的效能真是不可否認。然而,講述法的使用仍是不能欠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僅單純專注地傾聽別人的話語始終都是一個很難養成習慣,包括成年人也不例外。
本課文法的其中一個重點是類疊法。在定義上,同一個詞語或句子反覆的使用稱之為類疊法。筆者依定義如是地告訴學生:「翻到44頁第七課樹林裡,你們之前上過這一課,來,看到這一句:『不同的鳥兒,不同的昆蟲,有著不同的叫聲』,唸一遍…像這個樣子的就叫做類疊法。好,告訴老師,在勇敢的肯尼這一課裡有沒有哪一句是像這一句一樣的?」
結果一大堆學生跟我說:「老師,我知道,肯尼是類疊法。」
本來以為是學生在跟我開玩笑,因為在這一班這種事常有,但是,出乎意料地他們很認真,而且非常堅持。
簡直要昏倒。
我光光解釋─肯尼這個詞重複出現是因為它是主詞,不是類疊,真正的類疊法跟主詞重複的差距要如何分辨─這個部份就花掉整整十五分鐘,但是後面還有譬喻法跟照樣造句的句型練習,只剩十分鐘叫我要怎麼教?而且隔天是代課老師,我沒把句型上完的話,他們明天就要開天窗了…
於是,後面的部份,筆者堅持用“我來講”帶過去,那是一種很要不得的心態:我講,你們就聽。
這樣子結束那一節課之後,我非常的後悔,因為我不能知道學生到底有沒有了解。雖然下課時間,筆者抽了幾個學生問他們是否有聽懂時,他們都跟我說他們有,而且可以造個正確的例句給我聽,但是那畢竟不是全部的學生。而且由學生在台下的反應我可以知道,只是聽老師說而沒有發表意見的過程是很難讓人集中精神的,即使只有短短的十分鐘。
2.錯誤是不可提醒的嗎?
這一課的教師手冊在字音字型的地方特別註明要教師指導學生對於讀音的辨析:是ㄘㄨㄥˊ此以後,不是ㄔㄨㄥˊ此以後;是ㄘㄥˊ經不是ㄔㄥˊ經;是ㄓˇ部不是ㄘˇ部(止)。我照著書上的指示在第二節上圈辭的時候特別叫學生要注意這幾個詞語。結果,本來第一天的生字作業中全對的學生,半數以上出現了ㄔㄨㄥˊㄓˇ以後、ㄔㄥˊ經的注音。
改作業簿的時候我真是非常地沮喪,怎麼學生會寫出這種答案?於是,我就把這種情形拿去問我的指導老師,看看有沒有補救的辦法。她大笑了起來,跟我說這是正常的現象,學生就是會有這種反應。所以,在教學的時候,除非作業的批改中有大部分的學生犯了相同的錯誤,教師才會公開的情形下特別拿出來提醒,不然,通常是報對不報錯,語文觀念通常在配對聯想學習的方式中建立,因此,一旦教師將錯誤的訊息帶入,學生極有可能把不正確的內容混進聯想,因而出現概念的混淆。
3.黑板繪圖的檢討
我很喜歡在課堂中使用黑板繪圖教學,理由有二:(1)學生正處於具體運思期的階段,用“圖解”他們顯然比較能夠了解。(2)當學生看見老師在黑板上畫圖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都會比較集中,而且顯得興致高昂。
學生喜歡圖片,這就跟繪本的功能是一樣的。有具體的形象出現時,他們可以立即確認他們的經驗,並與之配合。於是,當我在黑板上畫圖的時候,他們總是喜歡依據畫面上的東西,東猜猜西問問,因此,只要我將我需要上課的內容融入其中,學生就會在筆者有意的安排之下,照著線索繼續探索下去。說真的,只要使用得當(速度快,表達力好,事前規劃清楚),無論是老師或學生,從這個方法之中就可以獲益良多。
但是,這種教學方法並不是沒有缺點。它的限制有三:
(1)學生容易因此而偏離主題。
例子:筆者在這一課當中,由於趕課的關係,無法讓學生進行體驗活動,因此,我計畫用推理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我在黑板上畫了個正常
人及畸形人,然後畫了隻青蛙(配合課本、習作中對肯尼的腿的形容),以此強調所謂雙腳細小所帶來的困擾與不便,連帶運用同理心讓學生認知面對肢體殘障者應有的態度。結果,有兩個小男生,拼命的問我說:老師那隻青蛙是公的母的?那兩個人是男的還女的?是不是一男一女,以後要結婚?
(2)教師繪圖的速度必須要很快,不然會影響進度。
(3)教師在黑板上繪圖的行為會讓學生很興奮,因此容易造成秩序管理的問題。簡而言之,這個方式在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活絡、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是相當有幫助的,然而它的實行,仍然取決於課程的需要,且在進行式當中必須不使學生焦點模糊而能夠目標一致,這才是使用黑板繪圖的最佳效果。
4.我對現成教具的看法
現在的教科書廠商都會附贈許多教具給老師,作為促銷的手法。筆者個人認為這應該是一種還算良性的循環,因為在教具的上製作上,教師的確需要協助,今天假若沒有這些教具的話,或許教師在進行課程時,便會把許多地方草草帶過,而因此受害最深的,仍然是在底下聽課的學生。所以,筆者並不會特別反對現成的教具。
然而,全部都只有使用現成的教具真的好嗎?字卡這種東西或許是很需要,因為以標楷體印刷字型及打四格線的背景讓教師手工來做,可能會有誤差的疑慮;但是,像課文的情境圖、圈詞的詞意解釋,筆者覺得,還是有老師自製發展的空間。因為畢竟廠商並不是教師,他們不會了解教師或學生的需要,教具往往只是差強人意,在使用的時候,總是會有「如果能夠再改變點什麼就好了」的差距。
所以,在用了幾次的教具下來,筆者認為,教師還是不能完全仰仗廠商所提供的教具,並且,版書這種東西並不能偏廢,因為程序性的指導中,直接示範的效果絕對會比現成的東西要好。
(三) 學生認知的困難
(1)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不能改變的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碰過類似的情況:當你在班上稱讚某個人創造性的行為或成果(如作品或造句),其他學生就會爭相模仿,變得全然沒有自己的意志,以至於東西或文章完成後都顯示出了一致的樣板。
如果那是良好的學習行為,那麼,老師對這種情形絕對是歡迎的;但是,總不能寫造句或是畫圖的時候還顯示出這種沒有獨創性的成果,那是會令教師感到灰心喪氣。
有鑑於此,筆者在上到照樣造句(習作)的課程時,僅講解例句做為示範之用(假若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讓他們自行摸索的話,其所費的時間與成效均會大打折扣),而不在大部分學生尚在書寫時稱讚某些動作較快、作品較豐富的學生,並將其成果公開給其他學生。表揚的工作,就等到檢討的時候再一併提出。
(2)具體運思期者必須要使用具體的東西來作為認知的媒介
筆者在教到有關「汽」與「氣」的差異時感到相當困擾。
字典上對於「氣」這個字的解釋是這樣的:一般泛指自然而成的情形。而「汽」這個字的意義是:有經過人工生成的的產物。在字型辨析的部分,通常「氣」可以涵蓋「汽」這個字。
一開始,筆者是採用字型辨析的解釋來指導學生辨別這兩個字的差別,但是,筆者發現,學生會有一個疑慮,那就是:為什麼不能寫「氣車」?因為老師給予的訊息中,「氣」可以涵蓋「汽」,那麼,把「汽車」寫成「氣車」自然也沒有什麼不對了。
由此可見,字型辨析中,屬於比較高層次(形式運思)的邏輯觀念便不適用在三年級的學生身上。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清楚的定義,他們只能對號入座,不能進行立體式的思維。於是,筆者只好由字的定義方面下手。
首先,就是要解釋什麼是人工的,什麼是自然的。
筆者:「你們家裡的水壺會不會沒事就自己噴出很多水蒸氣?」
學生:「不會。」
筆者:「那你們家裏的水壺要怎麼樣會噴出水蒸氣?」
學生:「要加熱。(媽媽煮開水、底下要燒火…)」(七嘴八舌)
筆者:「對的,如果媽媽或爸爸不去動水壺的話,水壺是不會自己噴出水蒸氣的。爸爸媽媽去燒開水,讓水壺裡的水煮沸,這樣的動作就是人工的,是有經過人的手所變成的結果。
那麼,你在呼吸的空氣是人工的嗎?」
學生(大部分的人都說沒有,僅有少數一兩個有異議的回答):「有啊,別人呼出來,我吸進去。」(四周的學生就會開始七嘴八舌的說,別人呼出來的東西是一氧化碳(?),不是空氣)
筆者:「空氣是用呼吸的嗎?」
學生:「空氣是本來就有的,不用煮(不用用手做…)」(七嘴八舌)
筆者:「你們說的沒錯,空氣是不需要人工的,所以,這個就叫作自然的。
自然的東西是『氣』,像空氣;人工的東西是『汽』,像汽車。」
接下來解釋為什麼汽車是「汽車」而不是「氣車」就簡單多了。
筆者:「那你們知道為什麼這個要叫做『汽車』嗎?」
學生:「因為它是人工的,所以要叫作『汽車』。」
(四) 外在因素的影響
1.美展工作的間雜
美展的工作日程始終都影響著筆者的試教。第二次的時間由原先預訂的日期一延再延,終於敲定這個時間,但是,不可避免的,其仍然與退件工作有所衝突,最後筆者不得不放棄我的最後一節課。
雖然只是短短的40分鐘,筆者仍然覺得非常可惜,因為我畢竟無法從頭到尾完整地看完學生在我的指導下所有的學習歷程,無法完全掌握整個情形,而不能夠對於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態進行檢討並立即進行回饋與補救。且由於事前指導老師在上國語課的時候,筆者從來沒有一次能夠完全地看完指導老師一整個星期的課程,因此,在不熟悉指導老師的教學模式之下,筆者進行教學仍然與學生慣常的程序有所差距,可能會因無法適應而在學習上產生些許影響。
2.戶外教學的鼓動
由於學生在下一個星期就要出去戶外教學,大家的情緒可用「群情激動」來表示。上課時常常有人心不在焉,總是回頭討論“出去郊遊的那一天”要帶什麼好、要玩什麼好,讓筆者花費不少時間在管理秩序。而學生的回家作業也寫得非常地散漫,尤其是生字造詞的部份,很多人─我可以很確定─根本就是不用心寫,七拼八湊,想到什麼寫什麼,讓筆者真不曉得該從何改起才好(因為不敢確定是不是因為自己才疏學淺所以不懂學生造的詞,那天翻字典翻到手軟)。
1 則留言:
給自己留個言加油一下...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上過網了,(有上網也是在學校辦公的時候背著主任偷用...)總覺得自己有點跟外面的世界脫節。
其實每個禮拜都有許多的心得,我一直很想把它們全部放上來...不過,打字、編輯文章真的要有體力。像這幾個禮拜,剛忙完美展,馬上又接著童軍大露營,有些童軍訓練簡直是跟美展工作重疊,然後又是運動會,接連幾個禮拜下來,說真的,體力上有點吃不消,常常精神恍惚,我每天回家就是倒頭大睡,連週末的時間都不例外。
感謝會前來blog關心我的老師跟同學,作業一直拖著沒放上來真的是很抱歉,新放上來的這兩篇,就請大家...看看,有寶貴的意見的話,還請大家不吝指教。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