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2

能有效進行班級經營

10/3-11/15童軍訓練
11/15戶外教學,11/17-11/18童軍露營

戶外教學與童軍露營都昰讓學生離開教室,與社會進行的開放性接觸,由於缺乏固定的場所,以及涵蓋較活潑的課程內容,學生可能因欠缺範圍概念,特別容易出現失序的狀態。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帶隊者必須要有遏止學生過於興奮之舉止的能力,這樣才不至於使校外課程的設計本末倒置。由於既定的秩序是被打亂的,因此,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規章,將成為扼止團體散漫、忘形的重要約束力。筆者曾經聽過幾位有經驗的教師如此形容:「這是一種挑戰,一場戶外教學總是足以讓個老師在與學生周旋中失去耐性。」而就像一個學年戶外教學放大版的童軍露營,因為其過夜的需要,就連坐鎮營地的主任們都直呼從準備到活動結束,半條命簡直要丟了
我的指導教師時常這樣告訴我:班級秩序的建立必須從接到學生的那一刻開始,一分一秒絕對不可以鬆懈。
童軍團隊的成立採「募兵制」,是由高年級學生自願參與而組成的,全體人數共39人,分成五組,前兩組為男生(一組9人),後三組為女生(一組7人)。筆者分配在第五組,也就是說,我的小隊隊員基本上都是女孩子。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本小隊的學生相當優秀,因此,極受學校校隊的青睞,她們不只參加童軍,同時也分派在各個不同的活動,諸如新式健康操比賽、學校籃球隊、躲避球校隊、合唱團…等等,練習的時間時有重疊,因此,筆者與學生見面的次數相對減少,也就代表了本組的學生訓練時時常缺席。由於筆者並非在六年級進行教學實習,且教室距離並不是很接近,礙於與班上活動(指導教師實驗教學、個人試教)及學校行政工作(美展活動)的參與,以及小組成員分散於各班,筆者也極少挪出額外的時間與隊員互動。於是,筆者與小隊學生之間就顯得不是那麼熟絡。因此,當露營活動密集訓練的期間(11/14,11/16),筆者發現學生對於我的指揮非常散漫,意見極多,動不動就瞎起鬨,而且因為之前的訓練幾乎都沒有到場,所以,無論是在哪個項目,學生的表現始終不盡理想,她們也因此對自己本身非常沒有信心。
剛開始筆者想要利用小隊長來管理整個小隊,後來卻發現小隊長的產生並非眾望所歸,隨機抽選的學生在管理上欠缺信服力,有三位學生便在這樣的狀況下淪為「邊緣人士」,動不動就脫隊,要不然就跟別的學生起衝突,光是處理她們就已經影響到整個隊伍的運作。於是,筆者又想了個辦法,既然小隊裡面只有7人,乾脆就事必躬親,讓每個人都進入我的視線內。但是,整個活動都在室外,筆者又必須兼顧整個團隊的動態,這樣子的方式既沒有效率,也不夠完善,隨時都會與學生失去直接的聯繫。
當這兩種方法都確定無法有效作用之後,露營的活動已經開始,並且進行到吃午飯的時間,馬上要進入闖關活動,實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狀況,假使再不儘快想出個對策的話,我這個小隊將會成為「扯後腿」的最佳寫照,而被整個團體嫌棄。趁著午休的空檔,筆者開始重新思考帶隊的方式。我想到,那兩種方式實施的最大問題有兩個:(1)無論是簡單的點名或是分派工作給小隊隊員,其實我對整這個小隊的學生不夠熟悉,如果我可以像對我自己實習的班級的學生那樣地仔細,不管這些學生是在什麼樣的動態當中,我想我大概會比較能夠掌握,而她們也會比較願意把她們的情形與我分享;(2)不一定要拘泥在既定層面上的概念,團體裡面自然會有領袖產生,她比老師更能夠輕易地獲得同學們的信任─尤其在短時間內這一點更顯得重要,如果把一個小隊比喻成拉雪橇的狗群的話,那這樣的學生就是α-犬,如果要抓得住狗群,那麼,就必須先抓得住α-犬,在找出這尾「地頭蛇」之前,分層管理的一切免談。

沒有留言: